手工面线的制作年代早于宋代,在机械化程度高度成熟的,在虎邱镇金榜村村仍有一些村民保留了手工制作面线的传统。
甩面需有真功夫
在林师傅家门前的小院,一竿竿高挂的面条犹如白瀑布流畅宣泄,数不清的面线随风飞舞,如丝如缕,很是壮观。
林师傅介绍,面粉、食盐、水,是手工面线制作的三件主要原料,用的面粉一定要上乘。和面、甩面、弹拉、晾晒是四个加工步聚,看似简单,但却极显功力。
每天凌晨4点左右,林师傅要开始和面。揉好的面团要切成块,经过的搓揉,拉伸,把面团从手臂粗拉到手指粗,再把这些粗面线条盘起来,盘成蚊香形状的“面饼”。
接着是甩面,把粗面线条甩成较细的线条。只见林师傅双手持一端竹竿,一拉一弹一甩间,面线从粗到细,经过数次延拉后,面线变得柔韧而富有弹性,不容易扯断。“一根变两根,两根变四根……反复数次,一副竹竿上面线有两千余条了。”林师傅说,甩时的力道不但要有劲而且要匀称,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没有几年的经验,面线很容易断掉。甩面要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进行,以防止面粉干,影响接下来拉面的步骤。
林师傅说,甩好的面用两根竹竿架着,再拉伸。披在面池,盖上薄膜,晾三四钟后,拿出去晒。晒面时,用一根竹竿进行压面,增加面线的长度,上上下下轻柔搧动着,力求串串柔细如丝的丈长面线,能垂悬、不打结、不重叠,再用约1斤重的石头固定,保持面线条细直的状态。
“从和面至晾晒,至少需要六个小时。”林师傅介绍,制作面线还需看天时,天气晴朗阳光照射才充足。有大风不行,有雾也不行。当面线摸着有点干涩时,晒得差不多了,收起来,再放一两小时,直到面线软化,才可把面线折起来。
处境困难面临萎缩
金榜村有近千户人家,历史上不少家庭靠制作手工面线为生。
今年61岁的林江山,有着40多年做手工面线的经历。林江山说,从他父亲那始,家里以制作手工面线为生,儿子林木景也接过了他的班,做了10多年的手工面线。“做好的面线一斤4.5元。两个人能做100斤左右,挣200元左右,天气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做20天。”
林师傅说,制作面线辛苦,经济效益没有种茶、制茶来得好,但老祖宗传下的手艺丢不得。林师傅介绍,手工面线与机器制作的面线口感不同,手工面线由于在制作的过程中,地揉、搓、拉、甩,所生成的面筋韧度较强,煮起来也不容易糊掉,咬起来有Q劲,带有咸味,容易入味。
对于手工面线的前景,林师傅感到非常担忧。他说,由于效益低,工序繁琐,受到场地限制,手工面线的规模萎缩。如今,在金榜村,传统的手工面线技艺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会做手工面线的不过6户人家。“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生产面线的小作坊各方面迫切需要改进和,不能让传统手术流失。”林师傅这样表示。
1:拉伸
2:晾晒
3: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