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小麦的研究。从1996年起,我们开始了对我国小麦、传统面制主食尤其是馒头的系统研究。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对国内复杂的小麦品种和分布情况以及对馒头原料要求的不了解严重制约了馒头产化进程。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主要的传统小麦品种与传统面食经过上千年的磨合,本身具有较好的适用基础,但距面制主食工化生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目前生产的面粉,包括一部分所谓用粉,满足不了面制主食工化的要求,只能面制主食的某一个指标。面粉是能否实现工化,满足面制食品的工化生产要求的关键。 (2)对面粉的研究。在小麦数据库的支持下,我们确定了影响传统面制主食品的是小麦五大组分----淀粉、蛋白、脂类物、活性物、半纤维素,并根据各个组分的性和其在成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结合成品要求,做了针对性的研究。把小麦内部淀粉、蛋白、活性物、脂类物、半纤维素这五大物充分研究剖析和化,然后根据不同地域对主食馒头的筋度、弹性、结构、风味、复蒸性等要求,通过数据库找出各种组合,利用不同品种小麦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选麦配麦,再用改良剂使之形成有机体,快捷有效地利用国产小麦规模化生产出于手工馒头品的工化主食馒头。我国现有小麦的内在组份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有机结合,并经过精选营养剂的修饰,完全可以满足各种主食的要求。 我公司首先完善了面粉中极性脂类和非极性脂类的测定方法,进而对面粉中极性脂类和非极性脂类的含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对馒头品和风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生产馒头的面粉中极性脂类和非极性脂类的含要求和相对比例,并结合成香原理,利用离子激活技术使面粉中的风味物得到充分释放,彻底解决了机制馒头不如手工馒头风味好的技术瓶颈。 (3)淀粉对面制食品品影响的定性研究。研究中发现我国主食在对蛋白和淀粉两者的要求方面,更偏重于淀粉,而不是西方学者所一直关注的蛋白。在我国主食中,比馒头,对蛋白的要求并不高,但其淀粉的组成直接决定了馒头的表现特性、口感及保鲜期。如淀粉的糊化特性决定了馒头表皮的光亮度、绵软度;淀粉的直、支链淀粉比例及空间位阻直接影响了馒头的口感和保期等等。 (4)主食馒头用粉和改良剂的研究。在大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我公司确定了生产主食馒头所需面粉组分构成。利用国内首创亚微米包覆生物酶技术高效改良国产小麦粉,使其达到馒头用粉的标准,并提出了生产条件和设备要求,完成了小麦产、制粉工、主食产这三个主要环节的有机结合。 (5)组建国内首家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2004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兴泰成立了国内首家也是一家“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成立后,已经展开了全面的基础科研,特别是谷物化学的研究,国内有关研究方面院所在谷物化学研究主要是为种植服务,国内的食品企则根本不具备谷物化学研究的能力,所以,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深入研究面制主食。工程中心不仅开展了基础科研的研究,而且也展开了基础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研究。 (6)起草我国个主食馒头方面的国家标准。2005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计划[2005]42号文件)正式批准由兴泰公司牵头起草《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项目编号为“20050513-T-449”。 由于制定国家标准,对承担单位的科研实力有着近于苛刻的要求,历来被认为是科研院所的“利”,正由于公司在主食基础科研领域,特别是谷物化学研究方面走在了国内科研院所、大院校的,才得到了这一任务。 (7)对主食机械的研究。目前,现在市场上的主食之所以口感差,与设备的性能差不无关系。食品机械的研制,除涉及机械原理等基础学科,更涉及到多门应用学科和技术,如谷物化学、食品、食品品研究等。而且设计人员对食品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到加工的要求,乃至于成品品评价等方面都应有所了解。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科技界在西式食品研究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大,而对传统食品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正因为在传统食品的科研中鲜有成果,机械研究人员又普遍缺乏对食品知识的了解和把握,于是在设计上只求其型、而无其实。由于国内目前对馒头的内部结构、原料成份的指标分析、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等研究较少,市场上现有的设备只是简单复制了手工制作的过程,而对决定馒头外观、结构、口感的原料物性、工序选择、发酵方法、影响因素等指标却得不到体现,这也是目前机加工馒头无法超越手工馒头综合品的主要原因。我们在主食机械的研究过程中,正是由于充分结合了公司多年对小麦、面粉、主食的基础研究成果,很快设计出了一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化主食馒头生产线。
本公司的主营产品:馒头,DFD智能化仿生馒头生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