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地下鳞茎分瓣,按皮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辛辣,有刺激性气味,可食用或供调味,亦可入。大蒜种西汉时从西域传入我国,经人工栽培繁育深受大众喜食。
本属性
【来源】蒜 Allium sativum L.(Garlic)以鳞茎入。春、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约0.2%,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具有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产生。尚含多种烯丙、丙和甲组成的醚化合物等。
【性状】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或淡棕膜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用法用】3~5枚。生食,煎汤,煮食均可,或制成糖浆服。外用适,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
【生长地区】各地均产。
【采制】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科属】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鳞茎。
【性味旧经】性温,味辛平;入脾、胃、肺经。
【不良反应】外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宜敷之过久,皮肤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应慎食。
【植物形态】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或淡棕于膜鳞被。叶生,实心,扁平,线状披形,宽约2.5厘米左右,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浅绿;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椭圆状披形;雄蕊6,白,花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花期夏季。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水分69.8克,蛋白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6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维生素C3毫克。此外,还含有素、核黄素、尼克、蒜素、柠檬醛以及硒和锗等微元素。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慎食。
产地与品种
我国大蒜的主要产地: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莱芜市、商河县、苍山县(临沂市)、广饶县(东营市)、茌平县、成武县, 河北年县、大名县北部、江苏邳州市、射阳县、太仓市,河南省杞县、中牟县贺兵马村,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来安县,四川温江县、彭州市,云南大理、陕西兴平市及新疆等地。
它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国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在烹调鱼、肉、禽类和蔬菜时有去腥增味的作用,特别是在凉拌菜中,既可增味,又可菌。习惯上,人们平时所说的“大蒜”,是指蒜头而言的。
大蒜的品种很多,按照鳞茎外皮的泽可分为紫皮蒜与白皮蒜两种。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浓,产高,多分布在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种,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两种,辛辣味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种,成熟期略早。